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2 10:14:15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1

不久前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下面是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书中的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3捆小树,每捆1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树有多少棵?(师板书)谁能列出算式?

生: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 的方法去做?

生:3个20相加,20+20+20=60

师:她是用加法来做的,可以!

生:20+20=40 40+20=60

师:实际上他们俩个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

生:20×2+20=60

师:他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20×3。

练一练:(一)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出示 3×2=6 5×6=30

30×2=6050×6=300

300×2=600 500×6=3000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找两名同学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

学生汇报,师总结规律: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教学末尾写上几个“0”。

四、做游戏。

规则:在数1、2、3、后,一生拿出一张一位数卡片,另一人拿出一张整十数的卡片,看谁先说出它们的积。(先一生与老师板前示范,再同桌游戏)

五、练习提高。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师:2篮枣多少个?(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感受:

学习之处:

1、课堂上少了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朴实的教学。

2、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请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看谁在认真倾听”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注意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练习中求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这里老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复杂,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真正的体现了优化的主体是学生。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 ……此处隐藏2576个字……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8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梯度导入式”,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我有意识地利用生活情境复习之前的乘法口诀表(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兴致盎然。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说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30×2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作业中,发现孩子们的写字情况并不好,也许是新学期刚开始,有待今后改正。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9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