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06 21:49:49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1

垂直和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试教了三四次,在不断的磨课中,我也对这一节课有了更多且更深入的认识,并记录下点滴的反思。

一、在数学研究中,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画图策略的作用。

这节课要研究的是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在白纸上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然后分类归纳。另一种是摆小棒,然后再将小棒的摆法抽象成直线,并分类研究。这节课我使用了第一种方法,因为最终小棒还是要被抽象成直线的,而且用画的直线能更好地体现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是用画图的策略来研究一个平面上的直线位置关系问题。在教学中,我也一直意识到,虽然我们使用了画图这一策略,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策略是教师直接给学生指定的,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用画图的方式并不是学生的自我选择,更糟糕的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这样一种策略在研究问题。经过倪校长的点评,我对这个教学环节深有感慨,确实,我也发现也许我们应该有更加开放的课堂,不止是研究过程,从最开始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思考。我们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接抛出今天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有哪些位置关系?”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先解决一下学生对这个问题本身的疑问,比如什么叫“同一平面内”,然后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直线有无限延伸的特点。经过一个释疑,一个提醒,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研究了。手中的材料有白纸,直尺,彩笔,还有小棒。为了更好的体现直线的特点,画图显然是最好的选择。在展示研究成果时,我们便可以很自然给夸奖学生,使用了画图这种策略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感觉到这种策略的优势,有意识地主动选择这种策略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把握主次,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学生研究的。

在学生的'分类中,一般最终都只分为相交与不相交两种。然后需要在教师指引下,从相交的直线中再分出一类。我在试教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方式,有继续要学生研究的,有提问引导的,也有直接给出的。我发现,原来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如果这时候费劲让学生再从中找出一类,学生可以有各种找法,并不一定就是找直角的。另外放上去的作品有时候也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误导,比如类似成直角的作品比较多了,学生也不会感觉这几幅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并不需要让学生太多研究,直接问学生:这些相交的直线中,有相交成直角的吗?然后找出这类直线,并给出他们的名字即可。另一方面,如何去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否不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也许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能得出一些结论,但对于宝贵的课堂时间,实在有些浪费。对于这一环节的处理,基本已弱化为主,问一问“如果无限延长也不会相交吗”便过去了。其实学生有这种感知能力,但真要说个所以然,对于初次接触平行线的学生来说,真的有点难了。

三、用好板书和课本,它们比课件重要得多。

在试教的前期,对于垂直和平行的概念,我基本都以课件投影为主。但最后,这些文字从课件中消失地无影无踪了。经过多年的课件制作,我们是该多反思究竟什么时候该用课件呈现,什么时候该更用好板书和课本。课件的呈现也有很多弊端,对教学最不利的就是它无法在课堂的最后留下我们想要的内容。板书却可以一直留在黑板,随时指引我们的学生。所以最后关于平行和垂直的基本概念,都以板书的形式呈写在黑板上,事实上这一策略也确实非常有用,在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候孩子们会搞混垂直和平行的概念,这时候提醒学生再看一眼黑板,板书就发挥了课件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课本也总是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学习平台。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而不是让老师按着脖子一句一句地学习。

四、“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依旧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几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式出示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案例。但各有利弊,最终,我还是没能处理好这个难点,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在这个问题的呈现上,有如下几种方式。方法一:在一个长方体的两个面上各画一条线,一般是上面和一个侧面。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学生对立体图形还只是一个初步感知,并没有完整地学习过,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那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拿出一个长方体,并在上面画两条线,这对学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东西。方法二:指出教室中的两处不相交的线。虽然很多老师觉得教室这么大,学生更容易看清和理解。但我始终还是觉得,一,并不是大了就好,相反教室有点太大了,有的学生反而摸不着头脑,其实还是比较小巧并能放在眼前的物体学生容易观察和把握。二,教室里的那些线无法用笔描出来,只能远远地指一下。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呈现一些重要的线条时,就会用红笔描一描,这样就看的更清楚了,但教室中的线却做不到。方法三:用两根直尺来表示不想交的两条直线。起初吕老师建议我拍一张照片表示,但我觉得这个肯定不行,实物是三维的,但照片是平面的,即时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拍成照片后看上去却有可能是相交的。于是我直接用了实物,用两个米尺。但最后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近处的同学能看出两根米尺是隔开的,并不相交的,但远处的学生看上来,就好像看照片一样,还是觉得是相交的。方法四:我用了一本数学书,数学书的正面画了一条线,数学书的背面画了一条线。不少老师都很认同这种方法。数学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不像教学上的长方体那样会有种生硬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觉得数学书稍微有点薄了点,不够明显。也许近处看与远处看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在写这篇反思的时候,我突然又意识到也许数学书真的是个好东西,好在哪里呢?好在每个人都有一本,我为什么不让学生都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想象一下呢。前面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有一个弊端,只能在讲台上演示,并不能拿捏在手中仔细观看琢磨。因为两个平面这是一种三维立体的展示方式,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不同的图像,这不仅给演示带来很多限制,造成很多视觉错误,更糟糕的是限制了学生进一步深入观察,唯有每个学生都能够拿捏在手中的物体,才能更加便于学生观察与思考。这个难点,真的还是得靠数学书来突破它。

五、我想升华到三维世界的垂直,但已失败告终

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欣赏了一些垂直与平行的生活图片。最后,我来了一张比萨斜塔的照片,我问学生,比萨斜 ……此处隐藏10831个字……

反思:这两道题目主要是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巩固与理解。判断题主要是对概念进行巩固,选择题则是对这两种直线位置关系的区分。这两道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在细节的处理和语言的严谨性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张齐华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无处不在,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习垂直与平行这两个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但是这两个概念的体验对今后的学习尤为重要。反思“垂直与平行”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好的地方:

一、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教材上来看,本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再通过演示、想像,领悟到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则是平行,相交成直角的则是互相垂直。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二、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分类,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白纸上画一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选取不同情况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用多种感官感受数学,培养数学情感。

学生在本课中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而是用眼睛观察数学现象,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存在的不足:

1、还可以让学生多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在操作中加深对“平行与垂直”的体验。

2、老师引导的比较多,分类时有些不明确。整节课体现学生思考过程的时间给的有些少。

3、在第一环节分类占用的时间太多导致第三环节练习时间紧,使学生没有把新知及时应用,加以巩固。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14

1、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数学研究的问题,用数学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先观看录像,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教材上来看,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这节课我把二者合为一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时我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问题研究意识。3、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15

期中考试结束后,《垂直于平行》是我教学的第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让学生结合预习题目预习课本,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垂直与平行》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身边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所以学生是有着生活经验的,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在课中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

因为有了预习和经验作为基础,我上课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鼓励多画几组不同位置的,通过展示多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进行分类,大多数同学认为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以此得到平行的概念。并重点研究什么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让学生感受到“异面直线”也不相交,但不是平行。接下来再从相交的几组直线中再次分类,分出了特殊的情况就是垂直,因为有预习的前提,所以学生比较容易得出了垂直的关键是相交成直角。然后结合我们的分类过程要求学生准确说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并逐字体会。

接下来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折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这些知识的合理运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这样的概念课采取预习的方法,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垂直与平行是很专业的`说法,学生几乎没有听说过,但是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让学生预习,使得这两个概念提前进入学生的印象,起码学生已经有了大致地,初步的认识,我们再通过课堂上的规范讲解,效果就比较好了。否则,在课上才初次听说垂直、平行,很难及时迅速地与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更不用说去逐字体会概念了,印象就不深,理解自然也不深刻。

学生接受新的数学概念都要有个过程,首先是接受概念的名称,叫顺口了才能去进一步理解,理解了才能联系其他知识,否则学生还没怎么记住这个概念是什么名字了,老师一味地去讲解,估计学生还真是一头雾水,没搞清楚老师在讲谁的故事呢?就好比我们认识一个人,名字还没叫顺口,长相也没怎么熟悉了,别人就给我们讲有关他的故事,我们能印象深刻吗?能把故事与人联系起来吗?一定是有困难的。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