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时间:2024-07-02 10:08:36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1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方自然清新的风格

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

理解本文的感情

重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生死观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当时阳光明媚,王羲之和当时的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围在溪流的两边,把装了洒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一边饮酒一边赋诗,正当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浓之时,王羲之把众人的诗歌汇集在一起,挥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书法记叙了这些盛会。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看注解,了解文意(读出声)。

问:“:旁边”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明确:次

问:“觞”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哪句话?

明确:洒杯,喝酒(名词作动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三、诵读,体情,背诵。

师:理解了课文,还要会诵读课文,首先要把握好节奏,读出朗朗上中的感觉。所以节奏要搞清楚。

师生共同完成句子的节奏。

四个字的二个节拍: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六个字的三个节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诵读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节奏搞清楚了,那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呢?用一个概括?

明确:乐

师:作者的乐来自两方面,“足以极视听之娱”,即视之乐,听之乐。过读课文,边想像,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好,把你听到的声音描绘出来。

明确:咏诗声,树叶声,小鸟叫声等等。

师:“乐”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看,美丽的山水风光,令他感到愉悦,流觞曲水也让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乐无比的应该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可以游目骋怀。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游于天地之间,没有了世俗的烦恼,也没有了官场的应酬。非常非常的自由,这应该他最大的快乐。

师:我们体会了这些,再来读一读,跟我们开始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句子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怀。

(请两个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点评。)同学们一起朗诵,读出感情。

师:开始背诵了,其实背诵很容易,根据内容的层次来背诵。现在老师提示内容,同学们把语句背出来。

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

师:看着屏幕,对照课文看省略了什么,一过看提示,一过背。

屏幕内容:

暮春之初,会于

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

游目骋怀

四、分析第二段的感情。

师:上一段写了王羲之的乐,大家想一想,风光总会逝去,朋友也会离开。当风光逝去,朋友离开后,王羲之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自由读二三段,了解文意。

(生读完)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创造两幅画面。画面之一: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画面之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接下来作者谈到这两种人生观的共同点,还是区别?

生:相同点。

师:是什么。

生: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

生:痛

五、讨论作者的生死观。

师:作者为什么会痛呢,为什么转变这么大呢?为什么?

生:人生苦短

师:人总是留恋于那些美好的事物,留恋于有生之乐。同学们要吧想象一下,二年后我们高中毕业,面对三年的同窗好友,即将分离时,你有何感慨呢?有如,二十年后同学们相聚母校,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会不会感慨万千呢?我们的作者王羲之写这一篇序,在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那么王羲之的生死观到底是什么呢?那孔子、庄子的生死观又是什么呢?

分组讨论,假设把这三个人置在我们现代,并且告诉他们,他们只有三天的寿命。他们在三天当中会干些什么呢,

生讨论、生回答

师明确: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生最后一起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但这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它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乐”。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朴素精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连唐太宗都赞赏不绝。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2、字音辨识

放录音,听录音,纠正字音。

3、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了解内容

明确:此两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集会的?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2、作者参加集会的心情是怎样的? ……此处隐藏7852个字……p>

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悟

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 ,

为证。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

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

11、学生试背,教师示范背诵。

(五)基础知识(字词)的教学穿插在文本鉴赏之中,但可注意让学生联想旧知识,阅读工具书。如:

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茂林修竹 《兰亭集序》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因 因利乘便 《过秦论》

因河为池 《过秦论》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核舟记》

现在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因材施教等。

(六)听录音:

1、再次体会文本内容

2、配乐,同学们边读边背课文

  附: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痛 或取诸怀抱……(谈玄悟道)

  或因势所托……(归隐山林) 终期于尽

  悟 一死生……

  齐彭殇 ……

  作业

1、根据示范整理总结有关文言词语:与、次、期、临、致、或、

2、背诵课文

名句默写检查设计:

① 写出《兰亭集序》中写景的短语

② 《兰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们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

流露出作者消极情绪的句子

但作者还是积极向上的,从 可以看出。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写景言情时的重点文言词语,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赏文学之美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领悟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

文本的情感脉络与渗透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痛”与“悲”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背景音乐、《生命的感动》视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情境创设:

背景音乐《平湖秋月》,课件背景,高天,兰亭课题

01

导入:播放视频《生命的感动》

刚才视频的标题叫《生命的感动》,画面中的无臂少年叫刘伟,他用双脚演绎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让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兰亭集会上,借助一篇序文,以超越历史的眼光审视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看看他眼里的生命及对生命的思考。

02

诵读,体会文本之美

1、疏通字词字音,大家预习过课文,是否还有诵读或者字词句特别理解困难的地方。

2、《兰亭集序》全文只有324个字,可是预习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变化?找出关键句,简单讲解(板书:乐痛悲)

3、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声音为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注意情感变化,学生范读。(配乐)

03

品读,“兰亭之乐”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兰亭之乐,乐在何处?

为让大家理解文本,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

活动1:女生读一二段,男生在句号后加“信可乐也”

品味乐在何处?

找到所写内容共同点:充满生命的活力(板书)

04

品读,“兰亭之痛”中审视生命的无奈

师: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王羲之远望高山,近观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是一件乐事,就如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在这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享兰亭之美,信可乐也。可是下课后呢,再以后呢?美好就只能在回忆里。王羲之从生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于是有了“痛”。下面我们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来品味“兰亭之痛”

活动设计2:填句

归纳: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于是产生了痛感。

明确: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过程的短暂,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况修短随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长短的被动,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终期于尽,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结局的悲剧,于是产生了痛感。

师:面对满眼充满生机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暂,长短的被动,结局的悲剧这些无奈的现实,不禁“痛”从中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板书:生命的无奈)

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05

品读,“兰亭之悲”中领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声“悲夫”让我们顿时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联系前后文,认真思考讨论“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动3:研讨

王羲之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

明确:为谁而悲?昔人、时人、后人

悲什么?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困惑

缘何而悲?(社会政治背景)

悲的结果怎样?留下美文“故列叙时人———”。齐读

小结:其实在老师看来,“悲”字的构造告诉我们,非心所愿即是悲,违背心愿,故而伤心,想青春永驻,可朝如青丝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暂,可又无可奈何,大家想想,无论古人今人来人,哪个人心中不藏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伤悲呢?(板书:生命的困惑)

《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