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5-04-10 10:37:50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1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作品。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朋友向我推荐很久,趁着这个难得的长假,终于有机会一睹芳容。第一次拿起它,看到名字和插画,就被他朦胧的意境所感染。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梭罗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之久。他独自建造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可以特立独行的丢下一身的名利,回归森林之中,敢于挑战传统思想,实在令人敬仰。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的日常生活,其中涉及大量的不常见的动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不知,在网上查询后我才清晰的将梭罗描写的画面浮现出来。瓦尔登湖,它形成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将返璞归真的美淋漓尽致的描述出来。他在书中写到“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变色的丝绸,还有像青峰宝剑,比天空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的闪现,仿佛是冬日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他确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空气一样"。笔者描述的场景,令我向往。《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静孤独的书,也是一本智慧的书。它可以使人内心深处得到安宁。正所谓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致无声。梭罗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美丽的文字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梭罗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开启了他的人生新旅程。他向世人揭示了回归自然后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的享受人生。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人匆忙而过,有谁读懂无欲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他远离喧哗,探索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学会摒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平凡的生活中找寻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寻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罗一样回归本真。摒弃所有世俗的眼光,只求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就会多一条后路。这是我读后的真实感受。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用平静的曲调描绘了一幅幅恬静的风景,这些美丽的风景一次次洗刷着人们污浊的灵魂。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独自在林中生活,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寂寞,孤独,还有恐惧。梭罗借助自己的笔,书写了他简单的生活,没有快节奏的音乐,只有田间的悠悠蛙鸣。

梭罗喜欢钓鱼,但在瓦尔登湖畔,每钓一次鱼,就会觉得自尊降落一些。这如同一种暗示,如同黎明的微光一般,忘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繁琐的家务要做,不用过于追求仪表的整齐,做的只是享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独居在林中,感受到了孤独,了解并接纳这份孤独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人往往会厌倦并害怕孤独,会到车站、邮局、酒吧、会场等等这些热闹喧嚣的地方寻求快乐,但梭罗却更愿意与大自然在一起,他没有害怕,也没有逃避孤独,而是不断的在努力改变和调整着自己的想法,去接受孤独,享受孤独,靠自己的双手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很多时候,简单和独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梭罗以前从未做过的一些事,比如,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瓦尔登湖畔种豆、萝卜、玉米,每天的劳动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的收获,喜悦之情又溢于言表,他仔细的记录下每一笔收支。他在种豆中种下了诚实和淳朴,也收获着惊喜。

瓦尔登湖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看上去很美,算不上壮观,但就这一片干净的湖岸,也足够洗刷有污染的灵魂。

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梭罗的每一句言语均为真理。他敢于去实践着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成熟自己的.心智,这点尤为重要!亲近自然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不用担心人心险恶,只有质朴和纯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动物带来的感觉总有不同,猫头鹰的叫声虽然很吵,但是慢慢习惯并适应后,没有了这种独特的叫声却睡不着觉了。赤松鼠,潜水鸟,水獭,狐狸等这些动物也曾与梭罗为伴,他对河床上、河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了如指掌。

不仅动物如此,湖泊也会随四季而变化,真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冬天的湖泊是瓦尔登湖最安静的时候,等到春的到来,暖风吹破冰面,湖水又会流动起来,心也如同湖面一样升温,温暖了很多,梭罗的行程也在春天结束了。

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只有我们觉醒,天空才会破晓,只有找回自己,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3

本期,塔德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读者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书,一部分人觉得它干净纯洁,洗涤心灵。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它啰嗦矫情,不知所云。

实际上,这是一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阅读和体会的书。

一、《瓦尔登湖》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号称美国版的陶渊明。

梭罗本人学识渊博,甚至会引用孔子的一些话,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开办过铅笔厂,却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动了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权力和金钱,过度开发自然环境。

这本书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自建的小木屋里写出来的散文集。

二、《瓦尔登湖》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拿了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边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自己长达两年的独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温暖的阳光,梭罗自己种地,读书,写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思考着人生的哲学。

有读者说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感受书中的一些比喻,你会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三、《瓦尔登湖》点评

作者崇尚自然风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清澈,宁静的世界。

当然作者也不是说让大家都和他一样生活,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有的读者感觉这本书比较沉闷,可能看不上几页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后大骂作者虚伪,矫情,啰嗦。

也有人说,这本书适 ……此处隐藏7553个字……也。

光阴,百代千载,无穷无尽。凡人,光阴之过客。既为过客,便只行一程,永无回头之期。人生在世,追求迥异,生活之路迥异,此为不可强求之事,然哲人所向所愿,质朴至简,朴实无华。真诚二字足矣。梭罗曾言:“真诚者,居遥远之地也。”心向往之。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我找了一个优美的朗读版本,在独处的时光中听了几天,听完了沁人心肺的语言。《瓦尔登湖》从词句上说,清晰脱俗,闪烁着雨露光芒。看了些对此书的评论,如同针对一个网红店,有褒有贬。褒的人中不乏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贬的人中不缺搞不清状况,因看不懂而随意批评的。就把此书先看成是篇普通的散文来说,语言简练有力,朴实自然,绝对可算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状态下写出这样的.作品呢?

作者梭罗,因为《瓦尔登湖》而闻名世界,但他是个“过世后”名人,活着的时候并不那么出名。死后很久,因为一些大咖对他作品,特别是《瓦尔登湖》的推崇,使得他有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少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他活了45岁,活着的时候据说他没有从事过什么职业,日子过的特别简单,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从来不去教堂,从来不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看起来就是个孤僻、离世的人。但他也有政治观点,比如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还不能算一个逃避现实的人,相似于我们熟悉的陶渊明。他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是个基本素质较强的人。他与思想家爱默生关系密切,一样是个“自然学派”人。

28岁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两个月,《瓦尔登湖》是他这两年多时间林中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悟,内容涉及了饮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农贸渔猎等。很典型的属于从平常中找生活的真谛的写法,感悟均来自普通生活。许多哲理,确实都可以从普通的生活中归纳,这一点我挺认同。我也偶尔有想短暂“隐世”的想法,好有环境背手踱步,静心思考。很多人读不了这种书,觉得《瓦尔登湖》太寂寞了,我想是因为他们无法脱离开聒噪的生活状态,自己太浓烈了,太丰富了,更主要的不敢“简单”。对的,大多数人客观上都不敢这样,但内心却也有所向往。所以《瓦尔登湖》给能理解它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去欣赏梭罗的生活状态。可能不用特别在意作者具体在写什么,因为那都是日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梭罗那种具备了隐世的愿望,又有归纳哲理的能力,还敢于付诸于实践。在他的情绪中,可能对物质生活无大求,而享受于他自己的寂寞精神世界。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学不来这种生活方式的。但有两点我觉得可以从《瓦尔登湖》获得,一是神往恬静自然,并在隔一段时间后抛开世事去“寂寞”几日,二是记录好普通生活,并从中凝练出生活哲理、处事哲学。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发达,财富累积,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富有的生活。而在19世纪上半叶,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农业——工业”转型阶段,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物质上的欲望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财富、地位、名誉这些东西充斥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当时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结果环境破坏,人们也遭受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此时,梭罗就像个隐士,回归自然的他,关注着自然。与动物“居民”为邻,过着他想要的生活。当我了解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时,才明白他对疯狂追逐金钱的社会现象的担忧与对自然的热爱。

其实不仅仅是19世纪,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为获得金钱而忙碌奔波,不管他们是为了获得更大数目的金钱还是仅仅为了活着,可是我们精神上的追求在哪里?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热爱自然。而他自己在湖边的小木屋里当起了农民,与自然交朋友,轻松而快活。白天在林中、在湖边欣赏着自然,晚上记下自己的思考。人不应该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园进行无情的破坏,因为我们至少要在自然的家园里生存。

《瓦尔登湖》或许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自然之子住在自然里的故事,更是一种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宁静的瓦尔登湖湖畔还留着梭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思考。人从自然中走了出来,却又不得不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那颗浮躁的心啊!若是它想要回到本真,抛开无谓的纠纷与困扰、功利与世俗,也只有回到自然中去,才能把心房里的灰尘打扫干净。

梭罗是智者,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唯有离开喧嚣的城市,才能寻得自己内心深处的宁静。只有在那瓦尔登湖湖畔,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与其说《瓦尔登湖》反映了作者梭罗两年内的生活,不如说这是他向我们展示的一种生活态度。回归自然,是自然养育了我们,是自然让我们得以生存。平静的湖面犹如平和的心境,平和的心境让人远离尘嚣,回到那个本真的自我和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生活。不能不说是心的.洗礼。将所有的杂念,所有悲伤的旧事全都忘掉,我们是最初天真活泼的自己。

最真的自然只有最最接近本真的心灵才能体会得到。梭罗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就是人们不约而同地以财富、名誉的获得为荣,对金钱的过分追逐表示认同。所以提倡回归自然的智者是孤独的。自然的本真是美、是和谐,它对应着人类的善良和人们本真的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26个月的时刻,不仅仅隔着礼貌与原始的距离,还横亘了平静与喧嚣的对话。美国作家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隐居在他自己亲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般的闲适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仅仅是正因自己想过一种静静省察的生活,有时刻去应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理解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礼貌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礼貌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礼貌,隔了时刻,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